实例1——企业
某香港公司在宝安、东莞均设有工厂,国外的原材料到香港码头后,在毋需报关单的情况下,由香港车提柜并经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拖运至保税区存放。待国内工厂需要用料时,派国内厂家的理货员到保税区指定需要的货品,填报好准确的报关单,由国内的车辆经福田保税区二号通道直接报关进口或转关至东莞海关拆关。如此不仅可节省可观的仓租和拖车费用,而且国内厂家的报关员无须出境即可根据实物填报报关单,可完全确保报关数据准确无误。
实例2——面向多个客户的原料库
某香港贸易商公司有一批韩国产的塑料粒需卖给中山、东莞、广州、深圳等地的十几家加工工厂,货柜到达香港码头后直接拖至保税区拆柜入仓存放。深圳以外的工厂凭加工贸易合同手册在福田保税区办理进口转关手续提货,而深圳的工厂可凭进口集中报关清单直接报关进口,手续简单,运费低廉。
实例3——由多个供货商供给的原料库
公明某电子厂由于所生产产品多样化、复杂化,其原料供货商包括了美、加、德、法等6个国家的18个供货商,供货商管理与生产线配料的工作量极大,令其经常顾此失彼,而大量的供应源和零散却又过于频繁与不确定性的货物入境,常常导致通关卡壳,一批原料的受阻就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的停滞。自从将原料配送中心设在保税区后,中心先把各批料件分拆,根据工厂生产每种产品的原料要求重新组合配货分拆,再根据生产线进度的安排指令,及时准确的将原料重新分批次运至工厂,直接进入流水线以供应生产。这使得工厂从繁杂的物流环节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现场生产。
实例4——预先质检的原料库
某日资大型集团在东莞设立了一家电子器件加工厂,原料全部由其设在日本的另一家下属工厂提供。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料件要求的精度也非常严格。以前原料经多次转运后再报关进境入厂,总会发现有一定比例不能符合生产要求。此种料件单位价值很高,工厂想将不合格品退回换新,但由于原料是由合同手册报进,一旦退港需要向海关层层申报,逐级审批,操作起来很不现实,即使工厂接受损失放弃退料,可生产出口的成品数量就无法达到合同手册的规定,仍需要向海关进行大量的解释举证才能避免走私嫌疑。后来工厂货到码头后直接运进保税区存放,在保税区进行QC质检,合格品报关入工厂,不符品退港,既保证了原料质量,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据海关备案合同手册的要求,加工企业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将其生产出的成品按比例(通常100%)销往海外,但往往这种直进直出方式生产出的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海外客户的要求,同时也使国内加工企业失去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陷入被动。在保税区设立加工产品成品库,可以有效应对产品出口前所遇到的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例5——国内产品简单加工装配
某美国大型计算机销售公司分别从深圳、东莞、广州等六家加工工厂购买计算机机箱、显示器、键盘等计算机组件,然后装配并包装为整机后在美国本土销售。由于上述六家工厂均属加工企业,所生产产品均受海关监管,因此不能在国内非海关监管区域完成组装工序,以前都是分别出口至香港完成组装后再运抵美国或分别直运美国再进行组装,但由于香港、美国的人工费很高,这样一来大幅增加了成品的成本,后来该公司指令这六家工厂全部将产品运抵保税区,利用保税区廉价的劳动力完全装配包装,再以整机出口至美国,大大降低了成本。
实例6——国外产品简单加工装配
某香港公司选择福田保税区仓库代替香港的工厂作为简单加工的场所:意大利的大理石经一号通道入境进仓,国内工人在这里挑选、分级、重新装箱,再运至香港的地盘。廉价的国内人工费仅是香港的八分之一,该公司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例7——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的简单装配
某公司需将国内产的充电器和香港的电池组合成一种礼品装后销往欧洲:其国内工厂办理出口报关将充电器交至保税区,香港的电池则经一号通道备案入境,国内的工人在保税区将两种物品按要求包装在一起,再装入货柜拖至香港码头上船。
实例8——国际采购中心
某跨国公司在国内有遍布各地的数十个原材料供货商,他选择了福田保税区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配送中心。每天用国内车辆将各地供货商的货品或转关或直接出口交货至保税区存放,而海外供货商的货品则由香港拖车经一号通道入境交至保税区。所有的货品在这里根据全球各地工厂的需要整理、重新包装后,装上集装箱交香港码头或转关至盐田/蛇口码头上船送达全球各地。
目前,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国际零售大鄂纷纷将其全球采购中心由马来西亚等地迁至中国的福田保税区,而IBM、SONY等国际高科技集团区域采购中心也争先恐后在福保抢滩圈地。
实例9——有效延续合同手册期限(等船期)
东莞某工厂的合同手册即将到期,海关要求工厂的产品必须限期出口方可核销。而这批成品所订的船期未到,于是他们将货品出口转关至福田保税区入仓暂时存放,这样货品视同出境,厂家的合同核销问题迎刃而解。当船期到时,再由保税区出货交至香港码头或盐田/蛇口码头。
实例10——有效延续合同手册期限(等商机)
中山某工厂为进料加工企业,生产出的成品必须在手册到期前出口核销,但往往这时并不是此种货物在国际期货市场的高价期,或预先联系好的买家临时取消订货。于是该工厂将福田保税区作为其一个成品集货基地,生产出来的电器产品由中山出口转关至福田保税区存放,待世界各地有有利需求时,由码头提取空柜至保税区仓装货,不仅可以用香港车经一号通道交柜至香港码头,也可用国内车经福田保税区海关转关至盐田港/蛇口港出境,非常灵活方便。
数以万计的加工企业其实在业务操作上并非孤立的存在,往往在相同或相近的行业内,一家工厂的成品恰恰就是另一家工厂所需的生产料件,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形成了适合企业生存的一条条产业链。按照海关对加工企业监管规定,工厂生产出的成品必须限期出口核销,如果转为内销转入其它加工工厂,必须办理相关的申报审批手续。由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网技术上尚不完善,加上少数企业利用转厂之机进行走私行为的事件屡屡发生,所以海关对转厂的控制非常严格,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跨关区转厂(即转区)或上下游企业合同手册供需产品编码不对接,更是急难实现转厂操作。于是,常常出现上游工厂先将成品出口至香港完成海关手册核销,再由下游工厂从香港提货用合同手册报进,对企业时间和资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其实,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保税区作为转厂的快捷通道。上游工厂将产品运进保税区即可实现核销,下游工厂利用手册可直接从保税区提货。目前,转厂操作已成为加工企业将目光聚焦保税区的最大驱动力之一。
实例11——经济快捷的转厂方式
某东莞公司和宝安公司都是来料加工厂,东莞公司生产的成品如电阻要卖给宝安公司作料件,以往办理这种跨关区的“转厂”,手续很烦琐。现在他们选择了保税区后一切都变得简单了:东莞公司办理东莞至福保的出口转关交货至保税区视同出境,再用宝安公司的进口报关单办理货物的进口手续,货物的运输都是由国内车辆完成,省钱省心。
实例12——般贸易进口基地
一般贸易进口通常存在这样一对矛盾,产品终端用户希望对进口产品进行实物测评才敢放心购买,但不是每个用户都有机会、有时间、有必要出国考察,而另一方面,进口商在没有买家订货合同的情况下,不愿冒险先将货物报关交税运入境内,而希望能缓交关税先进境,在交易达成后再补税;对于部分商品进口,进口企业需要申领进口许可证或办理其它进口手续,而在办理相关手续的同时,企业无不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先将货物运入境内开始招商,以便在进口手续完结后出于商战的先机地位。
利用福田保税区进行商品展示,无疑是解决一般贸易进口在物流和商流相结合问题的法宝。对于保税区内展示的进口商品,只需在海关登记备案即可,在国内外产品进入保税区展销同时,企业可以在保税区进行贸易洽谈。
某国内贸易公司每年从国外采购大量各系列扫描仪,运抵香港后直接运入保税区存放,并同时开始着手四方面的工作:
①对进口商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合格率;
②对产品进行分类包装,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
③定期举办招商说明会,接送潜力客户现场看货洽谈;
④向外经贸局申领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
以上四个环节完结后,向保税区海关报关纳税进口(可能是逐批),发往客户。
实例13——汽车及汽车配件进口展销基地
随着入世后进口车关税的进一步下调,许可证成为了汽车进口的唯一障碍,利用福田保税区作为缓冲地带,即可招商等证,又可缓交关税,在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占用的同时,抢占了商机。此运作在福田保税区刚刚试行,希望与您共同开发这一领域的广阔市场。
特殊的海关政策是福田保税区的最大优势,结合保税区运输,活用政策优势,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例14——变逐单申报出口为集报出口
根据海关规定,在深圳关区内的加工企业产品从陆路口岸出口可集中报关,而从海港、空港出口必须用合同手册逐担保关。
布吉某玩具加工厂以前从皇岗口岸集中报关出口至香港码头上船运抵美国,整个流程方便快捷,后来出于成本考虑该在盐田上船,问题出现了:产品从盐田出口必须用合同手册逐单申报,而该工厂发货密度大,报关员每天都要拿着手册到盐田排队报关,而手册对加工企业意义重大,还需要用它做进料、转厂等其它工作,一时间该工厂陷入“手册危机”,整个供应链系统顾此失彼,日常生产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
于是工厂开始请保税区企业为其承接运输工作,先从工厂提货进保税区,产品即可完成核销,不需要提供合同手册报关,然后不卸货直接转关至盐田上船,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实例15——接驳中心
加工企业需要大量使用中港运输,而中港直通车单位行驶里程收费要远远高于国内运输车辆。某江门工厂每次用香港车从码头提柜拖至江门,运费很高,后采用先拿香港车将货柜运进保税区,吊柜换国内车后再运往江门,经计算,两次运输的成本之和要小于从香港至通江门的成本,大大节约了运输费用。
港的经济腾飞,除去大陆因素外,自由港贸易政策为其所带来的转口贸易(非转口大陆的)是一个重要的支柱力量。福保毗邻香港,拥有与香港相同的贸易自由度,更具有香港所无法匹敌的物流成本优势,发展转口贸易大有可为。 实例1——全球或区域性配送中心 智利某大型铜业集团在福田保税区投建大面积保税仓库,从智利发送大量铜材运至香港码头直进此库,根据亚太各国上百家客户的每期需求,发送到台湾、泰国、韩国各地,形成了规模化区域配送中心和销售中心
历史和政治原因,多年来很多香港仓库承担着向大陆消费品市场配送商品的功能,随着大陆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保税区的产生,这一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保税区已逐步成为供应香港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物流基地,越来越多的生产商、零售商接踵而至,利用保税区来减少对收费昂贵的香港物流企业的依赖。
实例16——香港超市的配送中心
某国际著名日化集团原先在香港上水设有仓库,负责向全港各大超市配送本品牌日用品,后将仓库移至福田保税区,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进行产品分拣,并利用互联网指令,每天向香港市场投放产品,虽然种类多,销售网点多,却丝毫没有影响配送服务质量,而物流成本却降低了一大半
对一般贸易出口在保税区如何有效快速发展的举措,目前正在海关、管理局等各部门积极构建之中,其中优先退税的操作已经率先实现,相信很快会有更多有利政策的出台。
实例17——针对一般贸易的应急处理
某工厂出口一批玩具到美国后因包装问题退回香港,国内厂家一时无法向海关申请到质量不符退运的批文,他们选择了将货品由香港直接运入福田保税区,安排工人到保税区改换包装,改换完毕后装柜交香港码头重新运往美国。
但凡大笔的进口业务,国内进口商通常都会向商业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银行以银行信用保证请求出口方先发货,并代表进口商将购货金额支付给出口人,并在货到后通知进口商交款赎单。
但由于国际贸易交货周期长,货物到岸后经常会出现进口商品比原先市场价格贬值,一些信誉不好的进口商可能会不愿接受合同规定价格赎取提单或刻意压低银行开证手续费用;而银行由于不熟悉进口商品、特别是专业化程度高的商品市场,短期内很难以更好的方式将进口商品让渡,而此时货物已经到岸,码头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提货。在两难之下,银行往往不得不以伤及自己部分利益的情况下以较低价格要求进口商提货,而这些进口商也往往抓住银行的这种心态以争取利益主动权。类似的情况可能还会发生在进口商周转资金短缺,终端用户意外流失,恶意欺诈等等,信用度低的进口商都可能想尽方法把损失转嫁到银行身上。
这种情况下,银行完全可以先凭提单将货物运进保税区存放,而不必报关进口,将物权牢固的、可持续性的把握在手里,从容与进口商谈判甚至斥诸法律,并有足够的时间联系新的买家,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